注册 | 登录 一网搜

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 2017-11-22 08:35 来源:德惠市人民政府
【字体: 打印

----代市长李长洪2006年11月26日在德惠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政协委员和各位同志提出意见。
     一、关于过去五年工作的简要回顾
     过去的五年,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千方百计快发展,聚精会神建强市,经过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圆满地完成了“十五”计划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预计到2006年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30亿元,年均递增13.5%;工业总产值实现135亿元,年均递增1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实现65亿元,年均递增1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5亿元,年均递增35.6%;全市总财力达到9.1亿元,年均递增17.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8亿元,年均递增27%。连续三年在全省县域经济升位竞赛活动中获得优胜一等奖。
     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三次产业比由2001年的41:32:27调整为29:33:38。农业产业化程度明显提高,农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预计2006年,全市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产值5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的90%;牧业产值可实现3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2%。民营经济不断壮大,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实现55亿元,占GDP比重由2001年的39%提高到42.3%。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国企改革取得可喜成果。五年间共完成改制企业169户,引进增量资产2.13亿元,盘活存量资产4.43亿元,争取国家并轨补贴资金5200万元,化解债务3亿多元。免征农业税配套改革,粮食流通体制、财政管理体制、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社会保障制度等各项改革逐步深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累计新上投资百万元以上项目847个,其中超千万元以上项目168个,超亿元的大项目15个,引进内资83亿元,外资9771万美元,实现出口创汇3.85亿美元。成功地举办了第三、第四、第五届中国•吉林德惠绿色食品节。对外交往不断扩大,与日本、韩国等20多个国家建立了稳定的经贸合作关系,与五大连池等九个市(县)建立了友好市(县)关系。
     城乡建设实现新跨越。五年间,累计完成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6亿元,是上一个五年的2.1倍。相继完成了植物园、鑫缘广场、垃圾场、物流园区等重点工程建设,城市整体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完成了和平路、新惠路、人民街等主要干道的开通建设工程,城区交通环境明显改善。新建了万兴花园等7个居民小区,城乡房屋累计开发建设面积200万平方米。城区新增绿地28.9万平方米。修建乡村公路2000公里,90%以上的行政村实现了晴雨通车。小城镇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56万人、3.65万人、4.1万人和1.5万人,养老金和失业金年发放额分别达到1.05亿元和210万元。五年累计开发就业岗位1.95万个,有1.56万名下岗职工和1273名“4050”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落实,累计为10.57万人次城乡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4281万元,筹措发放扶贫解困资金850万元。预计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7300元和4670元,年均分别递增10.4%和11.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45.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提高到16.2平方米,农村人均生活用房使用面积达到22平方米。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成果丰硕,先后有8个社区被长春市评为文明社区,26个单位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民主法制建设明显加强。全面完成了“四五普法”和“三五依法治市”工作任务。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建设了政务大厅,行政效率明显提高。高度重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政议政工作,五年共办理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448件。教育、卫生、文体、广电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完成了实验高中扩建、四中改建等99所学校新建扩建改建任务,整合学校45所;完成了全民健身馆、疾控中心、传染病院和部分乡镇卫生院改造等公共设施建设。城乡有线电视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社会稳定工作取得新成效。认真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妥善解决了一批热点难点问题。社会治安秩序进一步好转,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五年中,德惠市先后被授予“中国食品名城”、“国家科技星火战略示范市”、“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双拥工作先进市”、“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县”、“东北十强县”、“全省全民创业先进市”、“全省残疾人康复先进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先进单位”等一系列荣誉称号,有128项工作被上级有关部门评为先进工作单位。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第一年。一年来,我们坚持以建设经济强市和“名城”为主题,克服了各种困难,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经济建设取得新成果,各项社会事业迈出新步伐。
     ——大项目建设取得了新突破,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三区”、“三园”建设快速发展。完成了“三区”规划调整修编工作。德惠经济开发区新建项目10个,引进资金7.5亿元;生化经济集中区新建项目4个,引进资金6.4亿元;长春新型工业区新建项目29个,引进资金7.3亿元。松花江稻米精深加工区初具规模,上禾米业已投入生产运营。大项目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果。引进并开工建设了中明药业包装有限公司项目、大成公司12万吨附产品项目等57个超千万元的大项目。大成公司60万吨淀粉糖、达利食品三期、鸿大牧业、都邦药业等31个超千万元的续建大项目稳步推进。有42个大项目正处在深入洽谈阶段。
     ——城乡开发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十件实事”进展顺利。高标准完成了德惠路升级改造、植物园三期、市乡主干线公路和裕民、惠民两座桥梁建设任务,修建乡村公路470公里。新政务大厅、职教中心等工程建设正在按计划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完成了沐德街、一道街、育红路等街路的道路及配套工程建设。全年城乡房屋开发建设面积达到40万平方米,城区新增绿地4.2万平方米。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环保、土地、供水、供热、市容、卫生、市场等各项管理不断加强。米沙子、菜园子、岔路口、郭家等重点镇建设步伐加快。
     ——现代农业实现大发展,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三个产业带”和“五大特色产区”规模扩大。2006年,专用优质粮食面积达到135万亩,园艺特产面积达到45万亩。园区建设和标准化生产成效显著,全市农业示范区达到130个,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达到120万亩,国家级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面积达到3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发展到7.41万亩。畜牧业强势发展。新建肉牛、肉鸡、生猪、奶牛等牧业小区25个,动物防疫工作成效明显,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稳步进行。全市生猪发展到240万头,牛发展到110万头,羊发展到18万只,肉鸡出栏1.3亿只。劳务输出开创新局面,全市劳务输出总量达到17万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农村公益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扎实推进。
     ——招商引资成果丰硕,投资拉动效应明显。成功举办了中国•吉林德惠第五届绿色食品节,其间洽谈引进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21个,总金额22.13亿元。“四个一”计划顺利完成,重要经贸活动达到了预期效果。2006年,全市共引进项目168个,总投资达44.6亿元。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第三产业不断壮大。2006年,全市民营企业达到562户,从业人员达到17.5万人。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万村千乡市场建设工程”顺利实施,已建成“农家店”100户,“农资店”70户。城乡市场繁荣,物价稳定,商品流通活跃。观光旅游、物流配送、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同太乡八家子小康村农业旅游示范点已正式通过国家验收。
     ——基础教育和体育工作成绩优异,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中考成绩在长春地区外县(市)中名列前茅。在高考中有1人列全省前10名,进入一般本科线的人数居长春地区外县(市)首位。竞技体育取得骄人战绩,在吉林省第十五届运动会上,我市在全省县(市、区)中列金牌数量第一,奖牌总数第一,团体总分第一。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完成了全年任务,获得了省市部门的好评。乡镇卫生院改造工程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准备工作全面完成。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年度任务。调整组建了应急办公室,提高了防范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能力。文化、广电、统计、审计、物价、民族、外事、人防、气象、老龄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好成绩,形成了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的新局面。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我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经济结构明显优化的五年;是项目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的五年;是国企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工业经济走出徘徊的五年;是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五年;是以人为本理念全面落实,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正确领导和人大、政协有效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协力、社会各界关心帮助的结果。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是:总量不大、结构不优、产业层次低,仍然是困扰我市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县乡财力不强,社会保障压力大,部分群众生活困难的问题,仍需下大气力解决;影响社会安定的因素还很多,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相对滞后,需进一步加大投入;政府职能转变滞后,行政能力和服务水平需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全力加以解决。
     二、关于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思路、奋斗目标和重点任务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为方向,以落实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为中心,以建设“名城”、经济强市和进入全国百强县为目标,推进“三化”,扶强“四镇”,发展“六大支柱产业”,做强“六大经济板块”,实现县域经济新突破,推进社会和谐进步。主要奋斗目标是:到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65亿元,年均递增15%;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6亿元,年均递增2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6500元。
     重点任务是实施好 “五大战略”:
     (一)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速推进工业化。坚持把工业作为立市之魂,把推进工业化作为根本方略,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开发建设项目。“十一五”期间,完成100个投资超5000万元的大项目建设。做大做强德惠经济开发区、玉米经济集中区和长春新型工业区,五年内,“三区”面积再增加30平方公里,把“三区”建设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龙头”。开发建设以达利食品为依托的朱城子绿色食品加工园、以上禾米业为依托的松花江绿色稻米加工园和以鸿大牧业为依托的夏家店禽类产品加工园,把“三园”建设成“一业特强,多业并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功能的综合性工业集中区。构筑起“三区” 鼎立、“三园”共兴的工业产业群,形成县域突破的增长极。以“三区”、“三园”为支撑,开发建设102国道经济隆起带。到2010年,“三区”、“三园”实现工业产值300亿元, 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0%左右。启动实施“双名工程”,五年内,培育中国驰名商标4个以上,吉林省著名商标8个以上,中国名牌产品5个以上,吉林省名牌产品10个以上。到2010年,培育年产值超50亿元以上的名牌企业2个,10亿元以上的企业3个,1亿元以上的企业15个。引进10个以上中国食品“名企”到德惠投资兴业,使德惠的食品加工业和玉米加工业规模更大,实力更强。
     (二)实施城镇经营战略,加速推进城镇化。围绕建设绿色食品生态城、中国食品名城和中等城市建设目标,坚持把城镇化作为第一载体,建立多元投入体系,加速推进城镇化步伐。加快实施“南扩东进”战略。未来五年,要完成以开发区为核心的南部新区建设和东部新城的建设,把饮马河城区段变为城中河,实现城区扩幅增容。到2010年,中心城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人口数量达到30万人。加快旧区改造步伐,逐步消灭棚户区,完成旧区改造面积25万平方米。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区现有“十纵六横”路网骨架的基础上,完成“内环路”和“外环路”建设,构建“中心成网、外围成环”的城市道路体系。完成“引松入德”、城市供气、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等重点工程建设任务。培育特色产业,建设特色街区。在开发区内规划建设绿色食品加工出口创汇区,在城市东部建设集地方绿色产品展销、特色饮食、人文娱乐、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特色区。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全面完成“村村通”工程和重点镇政府所在地自来水工程。做大米沙子、菜园子、岔路口、郭家等四个重点镇,把“四镇”建设成产业特色鲜明,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功能的区域中心镇。五年内,完成小城镇开发建设改造面积60万平方米,城镇化水平达到40%。
     (三)实施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重点完成五大任务,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壮大新农业。抓住国家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的有利契机,大力发展效益型、科技型、市场型、设施型、生态型、节能型等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富民目标;规划建设新村镇。坚持“政府投入引导、农民主体参与、社会广泛支持”的原则,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四清四改”,彻底改变村镇面貌,让农民走硬面路、喝干净水、用清洁灶、上卫生厕、住整洁房;培养造就新农民。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高素质的建设主体;构建完善新体制。贯彻落实“多予、放活、少取”的一系列惠农政策,推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形成长效的惠农机制;建立健全新机制。加快建立政府支农、城镇支持农村、农民负担监管和村民自治民主管理等机制,激发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到2010年,全市三分之一的村镇达到新农村建设标准。
     (四)实施全民创业战略,加快推进民营化。把加快推进民营经济发展作为实现县域突破的重大战略举措,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大力打造民营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形成民营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带动县域经济自主增长机制的形成。采取干部创业领办一批、启动民资新上一批、自我扩张壮大一批、改制重组创建一批的办法,使个体私营经济遍地开花,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外引内培,扩大总量。积极鼓励和吸引国内外各方面人士到德惠投资兴业,大力引导和支持机关干部、科技人员领办、创办企业。全力支持民营骨干企业发展,积极鼓励引导民营企业转变管理方式,提高技术、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快向现代企业方向发展。努力创造良好的政策、法制和服务环境,形成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氛围。实施“5020”工程,五年内,要培育出年产值超千万的民营企业50户,超亿元的20户。到2010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108亿元。
     (五)实施“和谐德惠”构建战略,加快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全面落实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健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构建城乡一体、覆盖全市的大治安格局。健全完善应急处置体系,提高应对各种突发性事件的能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包括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拓展新的就业空间,使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大力推进教育、卫生、文化、广电、老龄和妇女儿童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障制度。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全面完成乡镇卫生院改造任务,建立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大病救助机制。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加快广电事业发展。控制人口数量,优化人口结构。切实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精心组织好公民素质提升、创业文化培育、城市形象塑造、文明村镇创建、优良环境整治、军(警)民共建等工程的实施,丰富精神文明建设内容和载体。全面完成“五五普法”和“四五依法治市”工作任务,把构建“和谐德惠”引向深入。

     三、关于2007年工作任务

     2007年,是本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开好头、起好步,对于高标准做好未来五年的工作意义重大。工作思路是:深入落实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突出工业化,提升城镇化,加速产业化,全力推进经济强市和“名城”建设,推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主要奋斗目标是: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55亿元,增长19.2%;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实现80亿元,增长2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6亿元,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2亿元,增长11%;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2.76亿元,增长15%;农民人均收入实现5050元,增长8.1%。
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工业主导,在项目建设上取得新成果。
坚持“工业主导,投资拉动,项目领跑”的方针,举全市之力抓好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
做大工业集中区,打造经济强势产业群。加快推进“三区”、“三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筑巢引凤能力。德惠经济开发区要积极协调处理“军用机场”废止工作,力争年内完成该区域主干道修建任务;长春新型工业区要努力完成1--2平方公里工业新区的道路、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五通一平”目标。同时,要力争完成省级工业集中区的批复工作。要重点完成新区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抓好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开发建设,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功能强、经济效益好的大项目。完成引进1000万元的大项目10个,招商引资10亿元;玉米经济集中区重点抓好年产20万吨氮氨酸、年产60万吨淀粉项目建设,完成招商引资10亿元;德惠经济开发区要重点抓好都邦药业、银利达彩印等9个续建项目和8万吨醋酣、世荣轨道车配件等新项目建设。引进超 1000万元的大项目12个,完成招商引资8亿元。加快“三园”开发建设步伐。朱城子绿色食品加工园要以达利食品为依托,大力发展以小食品为主,配套产业为辅的产业集群。重点抓好达利四期、天景食品等项目建设;松花江绿色稻米加工园要以上禾米业为主体,搞好稻米精深加工和配套项目建设,拉长产业链条。重点抓好绿色有机水稻基地等项目建设;夏家店禽类产品加工园要以鸿大牧业为龙头,发展建设禽类产品深加工项目,重点抓好种鸡厂、饲料加工、熟食加工等项目建设。
     做大“六业”,打造产业中坚。加快发展食品加工业、玉米加工业、环保建材业、生物制药业、现代包装业和冶金制造业等六大支柱产业,带动全市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食品加工业要突出引进名企,重点做好围绕全国前200户食品加工企业的叩门招商工作;冶金制造业要重点抓好大华厂、机械厂、铰链厂等骨干企业的增资扩产,提高配套能力;玉米加工业要在引进新项目的同时,重点为大成服好务,在引进大成产业链项目上狠下功夫;环保建材业、生物制药业、现代包装业要重点抓好骨干企业建设,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加快崛起速度。
     加快推进改革步伐,激发工业经济发展活力。全面做好国企改制的收尾验收工作,妥善处理遗留问题。解决好味精厂、制药厂、化肥厂等3户企业改制的相关问题。要精心做好集体企业改制的准备和实施工作,采取“一厂一策”的办法,对44户集体企业进行分类排队,确保完成改制年度工作任务。要积极稳妥地推进粮食产权制度改革。按照因企制宜、依法规范的原则,采取组建公司制企业、租赁经营、产权出售等形式实施改制。要妥善处理好债权债务和人员问题,使粮食企业真正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二)提升城镇化水平,在加快城乡建设上取得新成果。
     按照建设绿色食品生态城、中国食品名城和现代化中等城市目标,努力加快建设步伐,提高管理水平,加速城镇化进程。
     搞好规划编制工作。做好城区规划,高质量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重点完成好城市东部“绿色食品特色区”的规划,突出特色,科学设计。搞好小城镇规划,结合新农村建设,对乡、镇、村规划进行调整完善。特别是要搞好米沙子、菜园子、岔路口、郭家四个重点镇的规划工作。
     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运用经营城镇理念,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快推进道路、通讯、供电、供水、绿化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步伐。2007年,要重点办好以下惠及百姓的“十件”实事:(1)完成政务大厅建设并投入使用;(2)完成职教中心建设并投入使用;(3)完成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建设工程;(4)完成100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工程;(5)完成400公里村村通建设工程;(6)完成“三街一场”(西三道街、对站街、东二道街、天顺装潢材料市场)建设工程;(7)启动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程;(8)完成松沐灌区年度改造工程;(9)完成引松入德年度工程;(10)完成城乡房屋开发面积40万平方米。
     加强城镇管理,构建和谐环境。要以创建省级卫生城市为标准,以解决百姓关注和需求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着力点,强化综合整治力度。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城市规划拆迁、土地管理、交通秩序、环境保护、小区物业、市容环卫、供热供水、美化绿化等管理措施和办法,建立切实可行的长效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和管理水平。
     (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在新农村建设上取得新成果。
     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发展效益农业。大力发展优质粮食产业,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区和专用玉米、优质大豆、绿色水稻“三大粮食产业带”,实现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2007年,专用、优质粮食作物面积要发展到150万亩。加快发展精品畜牧业。做好重大疫病防控,提高畜产品保障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2007年,牧业强乡发展到10个,牧业小区发展到110个,实现牧业产值33亿元。发展高效园艺特产业。加快推进瓜菜、果品、小油料、烤烟、笤帚糜子“五大特色产区”建设,园艺特产品种种植面积达到45万亩。发展精深农产品加工业,以“四大”、“六龙”为依托,提高产业化水平。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向园艺特产业、畜牧业、二三产业和外埠转移。2007年,全市转移农村劳动力18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60%。
     发展科技农业。强化科技培训工作。深入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全市科技培训农户受益率达到95%以上。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大力推广玉米、水稻、大豆高产优质、节本增效栽培等技术,提高农业综合产出水平。2007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要达到55%以上,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要达到130万亩,占农作物总面积的35%。
     发展市场农业。建立城乡统一市场体系。积极推进“鬼市”等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要充分利用我市现有的粮食资源和粮食产权制度改革的契机,拓宽粮食市场,广泛开展招商引资,早日建成东北粮油食品交易中心。要抓好农业订单。全市种植业订单要达到190万亩,占农作物总面积的55%以上。要加大绿色食品品牌开发力度,重点在鸡、猪、牛、酒、米、菜等产业进行品牌整合,集中打造精品名牌。创新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党员领办型、龙头拉动型、乡镇创办型等形式的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启动实施“农村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使所有乡镇和30%的行政村拥有农业信息服务站,实现互联互通,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
     发展设施农业。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各项基础设施投资,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2007年,重点抓好松沐灌区节水改造和二松五大围堤、高城子水库、跃进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推进米沙子、同太、朝阳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2007年,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5%。完成农防林更新造林200公顷。
     抓好新农村试点村镇建设。按照全市新农村建设总体方案计划,稳步推进新农村试点村镇建设。精心组织实施好产业富民推进、村容镇貌整治、公共事业发展、农民素质提升、农村综合改革、基层组织强化等六大行动,高标准完成年度试点工作任务。
     (四)加快推进民营经济发展,在优化发展环境上取得新成果。
     继续坚持“三放开”、“三不限”、“三自由”、“五平等”原则,努力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步伐。2007年,全市民营企业要发展到630户,民营经济增加值要达到66亿元。
     打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按照“三不”原则和“三不变”政策,扎实推进“创业带富”工程。对企业经济效益好、吸纳就业人员多、对社会公益事业贡献突出的民营企业家予以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做到政治上给荣誉,经济上给实惠,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出创业致富光荣的强大社会舆论氛围。
     打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针对民营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相关政策,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同时还要抓好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强化督查力度,消除“中梗阻”,确保政策效应得到充分释放和发挥。
     打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强化资金服务,充分发挥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民营企业行业协会和信用担保公司的作用。强化生产经营服务,实行市级领导和重点部门包保重点民营企业制度,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强化信息服务,完善政府、银行、企业沟通合作制度,积极准确地为民营企业提供生产经营中各类信息。强化法律服务,为民营企业创造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和治安环境。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坚持“高效益、广就业、可持续”的方针,构筑大商贸、大流通格局。加快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建设工程”,到2007年末,全市“农家店”发展到519户,“农资店”发展到238户。加快发展观光旅游业、物流配送业、社区服务业、咨询服务业等新兴产业。 200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57.3亿元,增长16.9%。
     (五)加快推进对外开放步伐,在提高招商引资质量上取得新成果。
     坚定不移的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突出招商引资工作,创新引资方式,修订、完善招商引资政策,组建能打硬仗的招商引资队伍,努力提高利用内外资的规模和质量。2007年,全市要完成引进内资43.2亿元,外资3400万美元。
      强化招商质量。坚持“质量数量”并重的原则,努力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搞好大项目的谋划和包装工作。规划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财政贡献率大、环保评价优、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充分吸纳就业的大项目,实施精深包装。建立项目储备信息库,组建项目策划论证评估中心,做好项目包装后的评估论证、立项申报和审批工作。主动加强与省市有关部门的联系,及时准确掌握信息,抓好项目的跟踪落实工作。要将引资和适度“选资”结合起来,严格把关,摒弃不计成本拼土地价格、拼优惠政策的招商行为。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在坚持以往行之有效招商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工作方式,重点抓好叩门招商、中介招商、代理招商、展会招商和网络招商,建立起符合国际惯例的社会化、市场化招商方式,实现招商引资项目开发的低本高效。加强招商引资组织机构建设,打造专业招商引资人才队伍。通过政策充分调动各乡镇(街)和各部门招商引资的积极性。
     抓好软环境建设。进一步抓好政务大厅建设,完善“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的管理办法,努力实现 “窗口”完全事权。实行项目服务组制度,对于重点项目,市里派出服务组,与企业零距离接触,推行无极限服务。对重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特事特办。加大软环境整改监督检查力度,认真组织好软环境千人评差活动,坚决制止“三乱”现象,严肃查处违章违纪行为。
    (六)坚持科学理财,在公共财政体制建设上取得新成果。
     树立“经营财政”理念。要培植财源。充分运用财税杠杆在支持经济发展上的作用,通过资金支持、政策扶持和强化服务,加大对招商引资的支持力度,重点扶持好“三区”、“四镇”和骨干税源项目建设,努力做强收入核心增长极和培育众多财源增长点,形成大工业拉动财政收入大发展,新项目牵动财政收入新突破,新模式带来财政收入新动力,使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社会事业相同步。要强化税收征管。加大征缴力度,严格纳税管理,挖掘征收潜力,大力清缴欠税,确保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均衡入库。要鼓励创收。建立和完善增收奖励制度,超奖短罚,最大限度激励增收,使经济发展成果及时足额反映到财政收入上来。要合理支出。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加强预算资金管理,保证重点需要,压缩一般支出。明年,在预算资金的安排上要坚持保稳定、保大事、保改革,基本不搞临时预算,确保人员工资发放、机关正常运转、“十件实事”等重点支出项目的资金需要。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坚持把推进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作为强化财政管理的重要动力和手段。完善部门预算,使资金分配更加科学规范。逐步推进政府采购,小汽车、现代化办公设备等项目购置要先行推开。整合支农资金,把农发资金、信贷资金、企业资金和群众自筹资金等进行整合,集中财力办大事。强化财政投入项目监管,成立机构,建立制度,强化评审,对财政投资的工程项目进行评估论证,形成可研报告,建立项目备选库,分类排队,按轻重缓急安排资金,并对项目资金的预决算进行严格评审。
    强化财政监督管理。制定和完善财务管理办法,实行程序化管理,规范化操作。充分发挥财政监督的职能作用,强化监管措施,完善监管手段,把各项财政资金全部置于财政监督管理之下,使财政资金的使用达到有序、规范、安全。
     (七)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在维护社会稳定上取得新成果。
     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全面实施《依法行政纲要》,在行政机关认真组织开展学习活动。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决策、依法办事,规范行政行为。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意见和政协委员提案,积极采纳合理化建议。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深入开展“五五普法”和“四五依法治市”工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制保障。
     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进一步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健全应急指挥机制和工作预案,全面提高控制和预防违法犯罪能力。严格落实消防三级管理责任制,加强消防检查,确保消防安全。
全力做好安全生产工作。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精心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专项整治工作,消除安全生产隐患,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广泛深入开展安全教育,提高全社会安全意识,有效地遏制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全市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
     全力做好信访工作。按照“分级负责、归口办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信访工作责任体系。实行信访联席会议制度,畅通信访渠道,规范信访工作秩序,加大依法处置、案件查办、隐患排查和责任追究力度。妥善处理集体访、越级访和重复访,切实减少“三访”量发生。
     全力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做好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工作,努力扩大保险覆盖面。做好城乡低保工作,确保低保金的足额发放。认真落实就业和再就业各项优惠政策, 2007年,全市开发就业岗位4000个,城镇新增就业3300人,保证2600名下岗职工和150名“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
     (八)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在推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上取得新成果。
     加快发展教育事业。深化基础教育改革,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稳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统筹发展职业教育,确保职教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加快危房改造步伐,改善办学条件。整合教育资源,合理规划农村中小学学校布局。强化学校基础管理和安全工作。
     加快发展卫生事业。全面启动覆盖全市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努力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创新模式,加快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和乡镇卫生院改造步伐。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监管,严格医疗机构、技术准入和人员执业资格审核。确保传染病院投入使用,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全面提高医疗救治水平,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加强县域文化建设。按照建设文化大市的目标,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的原则,整合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市场执法力度,净化文化市场。进一步发挥广播电视媒体作用,开通有线自办频道。抓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二期工程》实施,广泛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巩固计划生育工作成果,全面完成人口计划,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快老龄、妇女儿童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精心组织好文明村镇、文明机关、文明社区等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九)加强政府机关建设,在提高行政能力上取得新成果。
     坚持以建设“勤政、务实、高效、廉洁”的政府机关为目标,全面加强政府机关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切实提高科学理政、民主执政、依法行政水平。努力提高服务能力。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把工作重心放在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创优环境上,变管理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推进行政管理方式创新,扩大政务公开范围,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体察民情,全力为群众办好事和实事。努力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坚持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坚持科学民主决策,推行和完善群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建立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公示听证制度、责任追究制度,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努力提高廉洁自律能力。坚持从严治政,大力推进廉政建设,加大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和政行风建设力度。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制度,深入开展廉政建设专项治理工作,建立起“教育、制度、监督”三位一体的预防体系。
     各位代表,回首五年成就,令人鼓舞;展望未来发展,催人奋进。让我们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齐心协力,埋头苦干,为高标准地完成未来五年的目标和各项工作任务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