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一网搜

德惠市关于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的报告

时间: 2018-10-12 08:54来源:德惠市教育局
【字体: 打印

  多年来,德惠市始终坚持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建设幸福德惠的重要举措。以“县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科学规划教育发展蓝图,确定总体发展目标,落实一系列保障措施,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使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取得了明显成效。2016年9月,我市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评估验收。

  一、强化领导,履行职责,健全保障机制

  (一)制定了精准的目标机制。先后制定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教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三年规划》等事关教育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明确了义务教育发展的总体思路、主要任务、重点项目及保障措施,突出体现了教育的基础性和先导性的战略地位。

  (二)建立了长效的管理机制。实施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明确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定期召开政府常务会,重大问题召开党政联席会议,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市人大、市政协定期对教育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调研,提出合理化建议。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实行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

  (三)形成了规范的监督机制。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方法,开展了学校发展性、标准化学校建设等综合性督导评估和控辍保学、教师队伍建设、村小花园式学校建设等专项督导评估,并将评估结果运用到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和校长班子建设的考评中。

  二、克服困难,加大投入,夯实均衡基础

  (一)教育经费逐年增长。2015年-2017年,公共财政教育拨款共计34.5亿,公共财政预算教育拨款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分别为20.45%、2.7%和1.34%;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同比上年增长分别为:小学14.12%、2.06%和8.6%,初中11.2%、2.04%和5.49%;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同比上年增长分别为:小学1.84%、4.74%和6.22%,初中2.54%、3.24%和9.24%。

  (二)教育经费足额拨付。2015年—2017年共拨付义务教育公用经费2.1亿元,其中本级财政配套资金4,653万元,年均超出本级财政分担比例5.91个百分点。

  (三)用足用好多项教育经费政策。2015年—2017年依法征收和管理使用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达1.28亿元,其中教育费附加5,202万元,地方教育附加426万元,土地收益计提教育资金3,000万元,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4,234万元。用于校舍建设、维修改造、基础设施建设、教育装备等项目。

  三、加快建设,优化配置,努力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基础建设全面强化。2015年以来,共计投入校舍建设资金42,782万元。其中为全市36所中小学新建校舍12.3万平方米,投入资金30,312万元,为全市232所学校实施维修改造项目,投入资金12,470万元。教育装备优质共享。2015年以来,共投入教育装备资金13,096万元,为全市中小学配备音体美卫器材、电脑、图书、课桌椅、实验室仪器设备等,极大地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

  四、优化结构,强化培训,提升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

  (一)加强班子建设。先后出台了《中共德惠市委关于理顺教育局所属单位领导干部管理权限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和管理的意见》《德惠市中小学校长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教育系统还制定了《关于校长任期交流工作实施方案》《德惠市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施方案》,对校长培训、聘任、考核、交流作出了规定,全面加强了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管理。2015年以来,共调整选任领导干部46人,在城乡之间、强弱校间交流副校级以上领导53人。

  (二)加强队伍建设。全面落实特岗计划、硕师计划、免费师范生计划,2015年以来,共引进优秀大学师范毕业生543人,面向社会招聘事业编制教师473人,这些教师大部分教师分配到农村中小学,极大的改善了农村中小学的师资队伍水平。

  (三)加强素质提升。探索梯队人才培养模式,发挥骨干教师及名、优教师的研究、指导、示范、辐射作用。每年定期开展骨干教师专业发展论坛和送课下乡活动。

  目前,全市共有县级骨干教师1,189人,市级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 178人,省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工作室成员32人。切实落实“国培计划”、继续教育远程培训、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2010年,我市率先在全省参加国培远程培训学习,2015年以来,参培人数已达4,000余人,参加省级培训1,028人,国培工作获得吉林省国培项目优秀管理单位。

  五、深化改革,强化内涵,加快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步

  (一)深化课程改革,促进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提高。立足高效,关注常态,扎实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以“大学区”管理为依托,以创建高效课堂为核心,全面开展常态教学、小课题、高效课堂等主题教研活动,促进县域内乡际、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缩小校际间差距。目前,已形成市—基地—学校三级教研网络,建立了基地校推广教研、学校特色校本教研、高效课堂提质教研的模式。教研活动为我市课程改革提供了交流的平台,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深化了课程改革。

  (二)打造特色学校,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内涵发展。开展了校园文化、体艺学科、校本课程等特色校创建活动。2014年5月,长春市农村小学综合学科教学暨“体育艺术2+1项目”实施现场会在我市召开,涌现出实验小学的自主教育、二实验小学的校外阅读、六小学的互动式作文教学和自主作业、五台中心校的美育特色校建设等主题突出、品位高雅的特色学校。达家沟镇中心小学开设的珠心算校本课程成果显著,被命名为“国家珠心算教育教学试验点”“长春市珠心算教育重点示范校”。2016年7月,学校代表吉林省参加在香港举办的世界珠心算大赛,获得团体二等奖,曲文轩同学获得个人二等奖、世界排名第六的好成绩。

  (三)关爱弱势群体,全面促进教育公平,实施阳光均衡分班。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办法,采取电脑派位、随机抽签,阳光操作的方式进行招生。市招委会成立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专项会议,制定招生工作方案,监察部门开展专项检查,建立责任倒查机制,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工作公平、公正。全面落实惠民政策。2015年以来,共发放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寄宿生困难补助 569万元,受助学生9,107 人次,发放低保家庭学生营养午餐补助资金796万元,受助学生16,850人次,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的问题。关注弱势群体。将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纳入免费义务教育,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构建了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主,以随班就读为辅,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全覆盖、零拒绝的特殊教育格局。此外,对体校学生、招商引资人员子女、军人子女的就读和入学问题给予特殊关爱,构建大教育格局。抓实控辍保学工作。多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控辍保学工作,深入研究工作机制,强化措施,常抓不懈,切实加强和改进控辍保学工作。建立了各乡(镇)政府和学校双线三包责任制,实施控辍保学“四书制”即学生入学前,送达乡(镇)政府盖章的《义务教育通知书》;学生入学时,乡(镇)政府与学生家长或监护人签订《保学合同书》;学生辍学时,送达由乡(镇)政府盖章的《限期复学通知书》;家长不送学生返校的送达《处罚决定书》。发挥政府各部门的职能作用,达到了依法治教的目的。今年年初,我市进一步完善了义务教育中小学控辍保学工作方案,确保每一名适龄儿童、少年顺利完成有质量的义务教育。

  六、强化措施,突出重点,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文件精神,2017年,我市制定了《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规划》,在今后的工作中坚持优先发展,统筹推进,突出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全面加强领导,采取有力措施,规范推进城乡学校布局调整和学校建设,加大力度消除大班额,统筹城乡师资配置,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完善随迁子女就学机制,加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全面研究解决义务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虽然我市的义务教育工作在近几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教育现代化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相比,我市义务教育还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今后的工作中,我市将以问题为导向,以“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发展好每一位教师”为目标,树立以人为本、优质均衡、特色引领三大理念。强化政府统筹决策,强化财力保障,强化教育协调发展,切实保障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全市义务教育实现更加均衡、优质、特色的发展目标,办好人民满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