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一网搜

德惠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德惠市“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的通知

德府办发〔2023〕37号

时间: 2023-12-04 15:01来源:德惠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字体: 打印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办局,各直属单位:

  《德惠市“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德惠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11月17日

  德惠市“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

 

  为加快建立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医疗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卫生健康服务的综合能力,依据《吉林省“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吉政办发〔2022〕12号)、《长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长府发〔2021〕9号)、《长春市卫生健康“十四五”规划》(长府办发〔2022〕59号)及《长春市“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长府办发〔2022〕58号)等,结合德惠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推进健康德惠建设,持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到2020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867个,其中医院15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848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4个。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和医院床位数分别达到5.79张、5.11张,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医师2.32人。全市人均预期寿命76.49岁,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

  当前,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带来的新挑战,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相比,全市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足、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基层服务能力薄弱等问题仍较突出,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的公共卫生体系短板弱项需要加快补齐,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能力亟待加强。因此,要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积极融入健康中国战略、健康吉林建设和健康长春行动,推进健康德惠建设和应对人口老龄化,探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创新发展路径,探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创新发展新路径,打造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谱写医疗卫生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二)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预防为主方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面推进健康德惠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落实预防为主,以基层为重点,中西医并重,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促均衡,扩大优质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快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推进建设覆盖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发展方式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服务体系从规模数量增长型转变为质量效益提升型、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变为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为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建设健康德惠、提升人民健康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三)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系统分类。统筹各级各类医疗卫生资源,统筹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服务,合理制定资源配置标准,强化全行业和属地化管理,着力强基层、补短板、调结构、促均衡,提高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

  需求导向,提质扩能。适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以健康需求为导向,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着力提高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

  关口前移,平急结合。强化预防为主,在资源配置和投入上加大向公共卫生倾斜力度,建立完善医防协同机制,把重大疾病防控在早期阶段。立足平时需求,充分考虑重大疫情和突发事件防控需要,完善设施设备标准,提高应急处置和快速转化能力。

  均衡配置,重心下沉。加快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区域均衡布局,以基层为重点,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密切上下联动和协作,改善基层基础设施条件,加强卫生队伍建设,提高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

  改革创新,强化支撑。坚持以改革促发展,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促进资源配置与管理考核、药品采购、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人事薪酬等政策的协同。强化人才、科技、信息化、监管等支撑,形成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合力。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党对卫生健康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政府主导、投入保障、管理监督等责任。加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力度,维护公益性,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发挥市场机制在医疗资源配置和利用中的作用,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满足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健康需求。

  (四)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能够有效应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基本满足国家公共安全形势需要的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建立健全符合市情、分布合理、功能完善、区域协调、系统联动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质高效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和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特色优势鲜明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健康生活方式基本普及,实现病有良医、老有康养、幼有优育,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大幅提升。展望2035年,建立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 “十四五”期间医疗卫生服务主要指标

指标

维度

主要指标

2020年

数值

2025年

目标值

指标

性质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每千人口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数(人)

0.61

0.67

预期性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

全覆盖

预期性

病原微生物检测实验室数量(个)

 

 

预期性

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医院设置感染性疾病科的比例(%)

100

预期性

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发热门诊(诊室)的比例(%)

100

预期性

医疗资源配置

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

5.79

6.48

预期性

其中:市办及以上公立医院

 

 

预期性

县办公立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2.01

2.71

预期性

每千人口公立中医医院床位数(张)

0.47

0.75左右

预期性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2.32

3.00

预期性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2.68

3.20

预期性

每千人口药师(士)数(人)

0.19

0.33

预期性

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人)

2.72

2.96

预期性

医护比

1:1.16

1:1.17

预期性

床人(卫生人员)比

1:1.49

1:1.54

预期性

中医药服务体系

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0.42

0.62

预期性

设置中医临床科室的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比例(%)

90

预期性

设置中医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比例(%)

91.82

100

预期性

重点人群健康服务

每千人口拥有0-3岁婴幼儿托位数(个)

0.4

3.5

预期性

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的比例(%)

--

60

预期性

健康

水平

人均预期寿命(岁)

76.49

提高

一岁

预期性

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岁)

同比例提高

预期性


  二、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

  建立由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其他医疗卫生机构组成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医疗卫生布局,提升机构建设、床位设置与人力资源配置协调性,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促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布局,提高服务和保障能力。

  (一)床位资源配置

  1.优化床位布局和结构。到2025年,全市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6.48张以上,其中公立医院2.06张以上(公立中医医院0.75张以上)。增量床位主要向传染、重症、肿瘤、精神、康复、儿科、新生儿科、护理等紧缺领域倾斜。合理控制公立医院单体规模,支持和鼓励在资源相对薄弱区域设置院区。每千人口县办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2.71张以上,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使用率合理确定床位数量,提高康复、护理床位占比,积极开展家庭病床服务。按照每千人口1.80张左右床位为非公立医院预留空间。

  2.提高床位使用效率。落实国家和行业医疗卫生机构设施设备相关标准,合理确定床均面积。优化床位与卫生人力配置比例,到2025年,床人(卫生人员)比达到1:1.54。鼓励医疗卫生机构成立住院服务中心,改进以科室为单位的资源管理方式,对床位和护士等资源实行统筹调配。推动二级医院更加突出急危重症、疑难病症诊疗,逐步压缩一、二类手术比例。实施预约诊疗、日间手术等服务常态化、制度化,提高床单元使用效率,控制医院平均住院日。落实国家床位分类管理制度,通过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床位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探索在资源配置、医保支付、绩效考核等方面实施分类管理。

  3.强化综合评价。优化配置床位资源,依托市级医疗卫生机构床位综合评价体系,对全市床位数量、质量、结构、效率进行综合评价。根据常住人口规模及密度、健康需求、床位与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结构、床位利用效率等,科学合理确定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总量和分布,公立综合医院床位使用率低于75%。

2 “十四五”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配置表

2020年

2025年

公立医院(张)

市办及以上

公立医院(张)

县办公立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张)

公立中医院(张)

非公立医院(张)

床位总数(张)

千人口数(张)

千人口数(张)

2020年

2025年

2020年

2025年

2020年

2025年

2020年

2025年

2020年

2025年

床位总数

千人口数

千人口数

床位总数

千人口数

千人口数

床位总数

千人口数

千人口数

床位总数

千人口数

千人口数

床位总数

千人口数

千人口数

4002

5.79

6.48

977

1.41

2.06

-

-

-

1388

2.01

2.71

327

0.47

0.75

2554

3.69

3.76

  (二)人力资源配置

  1.合理提高公共卫生人员配置标准。充分考虑疾病预防控制和突发事件应对需要,补齐配备专业公共卫生人员,适度提高医生、护士的配置标准并落实到位。到2025年,全市每千人口专业公共卫生人员数达到0.67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按照每万人口1.75人的比例核定,妇幼保健机构保健人员按每万人口1人的比例配备,按照每万人口1-1.5人的比例配备卫生监督员。健康教育机构、急救中心(站)、采供血机构等其他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根据工作量和任务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乡镇卫生院至少配备1名公共卫生医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原则上至少配备1名公共卫生医师。

  2.完善医疗机构人力资源配置。充分适应疾病谱变化和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要求,优化提高医生和护士配置,重点向基层倾斜。到2025年,全市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3.2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3人(其中中医类别0.62人),医护比达到1:1.17,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2.96人。合理配备医疗机构感染防控人员数量,科学设置医、护、药、技、管等不同类别岗位。适应社区基层首诊和家庭医生“守门人”要求,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生配备。

  3.增加短缺人才供给。加强精神和心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心理治疗技师、精神卫生社会工作者数量基本满足工作需要。大力推进药师队伍建设,加强药师人员配备使用,到2025年,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数量不低于4.0人/10万人口,精神科注册护士数量不低于8.68人/10万人口,每千人口药师(士)数量增长到0.33人。

3 “十四五”全市卫生人力资源配置规划表

每千人口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数(人)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医护比

床人比

每千人口药师(士)数(人)

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人)

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2020年

2025年

2020年

2025年

2020年

2025年

2020年

2025年

2020年

2025年

2020年

2025年

2020年

2025年

 

2020年

 

2025年

总数

千人口数

千人

口数

总数

千人口数

千人口数

总数

千人口数

千人口数

总数

千人口数

千人口数

总数

万人口数

万人口数

总数

千人口数

千人口数

423

0.61

0.67

1601

2.32

3

1851

2.68

3.2

1:1.16

1:1.17

1:1.49

1:1.54

128

0.19

0.33

188

2.72

2.96

291

0.42

0.62

 

  (三)设备和技术配置

  1.优化医疗机构设备配置管理。以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为前提,以优化资源配置和控制医疗成本为重点,综合考虑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医疗技术水平、学科发展、人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求与承受能力等,坚持资源共享和阶梯配置,引导医疗机构合理配置功能适用、技术适宜、节能环保的医用设备。加强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准入管理。统筹规划全市大型医用设备配置数量和布局。

  2.加强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设备配置。根据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需要,合理配置和更新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实验室检测、救治、卫生应急和信息化设施设备,进一步提高医疗装备技术水平。承担重大传染病救治和紧急医学救援任务的医疗机构要加强设备配置,完善检验检测仪器配置,提高快速检测和诊治水平。结合交通半径和常住人口合理配置急救车。

  3.促进医疗技术发展应用。以满足重大疾病防控和临床需求为导向,支持市内高水平医疗机构建设省、市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强化重症、麻醉、影像、肿瘤、心脑血管、儿科、儿童保健科、新生儿科、老年医学、精神、营养等临床专(学)科建设,力争建成一批省和长春市级特色优势专(学)科,以高水平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引领技术进步。完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质量管理与控制制度,开展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评估。

  (四)信息数据资源配置

  持续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推动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实现数据汇集和共享。开展大数据分析应用工程,建立完善全员人口、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基础资源等核心数据库。推动县域电子病历和基层医疗信息、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等信息、采集设备信息、可穿戴设备标准化信息等全部归集入健康档案。加快医疗机构电子病历、检查检验结果、医学影像资料等信息共享互认,提升远程医疗服务可及性和利用率。严格落实国家和行业健康医疗大数据相关标准和规范,推进医疗健康数据与社会数据良性互动和融合应用。加强数据资源全周期安全基础设施建设。

  三、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

  坚持统一指挥、上下联动、平战结合,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时刻警惕和防范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风险,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以体系建设为基础,以能力建设为主线,以制度保障为支撑,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筑牢人民健康安全防护网。

  (一)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1.健全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健全以德惠市疾控中心、德惠市传染病医院、安宁医院为骨干,德惠市人民医院、德惠市中医院为依托,24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网底,坚持政府领导、部门协作、全民参与、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完善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筑牢重大疾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做优市疾控中心,重点强化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管理的组织实施、技术指导、监测评估、流行病学调查等职能。健全基层公共卫生网络,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预防保健科室,建成基层哨点。

  2.加强疾控能力建设。加快推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标准化基础设施建设,满足新形势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和重大疾病防控需要。提升市疾控中心的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条件以及检测能力,构建资源联动、统一质控、信息共享的公共卫生实验室检测网络,建设高标准生物安全二级(P2)水平实验室,配备移动检测车,提升基层传染病检测能力。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快推进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信息化建设,推动实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互通共享。到2025年,全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标准化率达到100%。

  3.强化疾控队伍建设。科学规划核定疾控中心人员编制,逐步提升疾控人员数量。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占编制总额的比例不低于50%,卫生技术人员的比例不得低于30%,合理提高职业健康等工程技术人员比例。

  (二)构建医防协同联动机制

  1.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公立医疗机构设立公共卫生科等直接从事疾病预防控制的科室,并配备相应资质要求的人员,负责统筹协调本机构疾病报告、就诊者和家属健康教育,协助开展疾病调查和标本采集等工作。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等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落实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管理服务职能,接受疾控部门在传染病防控方面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公共卫生人员所占编制不得低于专业技术人员编制的25%。

  2.促进医疗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深度协作。制定医疗机构(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公共卫生责任清单。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技术指导和监督考核。探索建立疾病预防控制监督员制度,在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立专兼职疾病预防控制监督员。市疾控中心探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参与医疗联合体工作,加快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慢性病医防融合共同体、中医药服务联盟等平台建设,将医疗机构与公共卫生机构整合,打造区域防、医、康、养、护、健等医防融合一体化的健康服务综合体。

  (三)提升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1.建立监测和智能预警体系。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强化系统之间的对接协同,增强传染病报告信息时效性和敏感性。建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医疗机构协同监测机制,强化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药店等哨点作用。建立完善新发未知传染病多点触发预警机制,实现监测信息同步共享,构建全域监测、全程追踪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预警体系。

  2.提高应急响应和快速处置能力。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完善多部门、跨地区、军地协调的联防联控机制,建设标准化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和120调度指挥中心,加强紧急事务数据跨部门共享,实现监测预警、风险研判、专业决策、应急处置一体化管理。健全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完善应急医疗物资保障、应急医疗资源启用、科技攻关等子预案,构建分层分类、高效实用的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完善定期演练机制,缩短从常态到应急处置的转换时间。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网络,加快综合预警体系建设。

  (四)健全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体系

  1.优化急救体系。完善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将乡镇卫生院加入德惠急救中心急救网络。完善我市急救中心(站)布局,健全急诊科设置。全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均设置急诊科,乡镇卫生院设置急诊科或急诊抢救室,突发事件发生时,根据市急救机构指挥调度,承担伤病员现场急救和转运任务。加强急救中心(站)急救车辆等运载工具和设备配置。推动县级应急平台建设,探索市、乡统一的应急指挥系统,满足应急值守、信息汇总、指挥协调、专家研判、辅助决策和视频会商等基本功能。

  2.完善传染病医疗救治网络。加强重大疫情应急指挥机制建设,构建市、乡、村三级传染病防治网络体系。加强传染病医院建设,加快规划布局市传染病医院建设,依托综合医院,规划布局建设相对独立的感染楼或感染性疾病病区。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发热门诊(诊室)及肠道门诊规范化设置和建设,筑牢基层传染病救治关口。到2025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发热门诊(诊室)的比例达到100%。

  3.完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积极联系市域内辐射能力强、基础条件好的综合医院的紧急医学救援中心,争取在我市建立基层综合应急分队。建立健全分级分类的卫生应急队伍,加强与应急管理部门和消防救援机构的联勤联训,提高灾害事故现场医学救援处置能力。

  (五)完善中医药应急防控救治体系

  1.推动中医药融入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救治体系。推进建立中西医协同疫病防治机制,推进中医药人员第一时间全面参与应急处置,中医药防治举措全面融入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中医诊疗设备配备和医务人员中医药知识及技能培训。

  2.完善中医疫病防治体系。加强中医医院传染病防治能力建设,加强市中医院发热门诊、可转换传染病区等建设。

 

专栏1  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重点工程

(一)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工程

推动德惠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础设施建设。

(二)传染病疫情医疗救治体系完善工程

推进德惠市传染病医院异地新建项目,推进德惠市发热门诊和感染性疾病科医疗综合楼等项目建设。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发热门诊(诊室)及肠道门诊规范化建设工程。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提升工程

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提升项目建设,形成市、乡、村三级完整的卫生应急体系。


  四、建设优质均衡的医疗服务体系

  以优质高效为方向,促进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均衡布局,持续推动市级医院高质量发展,支持乡镇卫生院提标扩能,补齐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短板,提升全市重大疑难病症诊治水平,扩大优质医疗资源辐射覆盖范围,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更好满足群众就近享有高水平医疗服务需求。

  (一)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加快市级医院的能力建设。重点推进市人民医院内科综合楼、发热门诊、市传染病医院等工程建设,提升应急医疗救治储备能力及综合医院传染病防治设施建设标准。实施市级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程,改善市级医院基础设施条件和诊疗环境,加强专科建设,提高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诊疗能力,提升感染性疾病、精神疾病、呼吸、创伤、重症等救治水平。加强市级公立医院临床专科建设,依托医联体临床重点专科,提高市级公立医院专科疾病诊治水平,降低市域患者外转率,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市。提升远程医疗服务能力,鼓励二级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会诊、远程病理诊断、远程影像诊断、远程心电图诊断、远程培训等服务。创新开展预约诊疗、互联网复诊、远程医疗、互联网健康咨询等模式,实现医疗机构管理服务流程现代化,方便居民就医需求。支持市医院以转诊、会诊、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医学研究、管理创新等为纽带,加强与省和长春市级医院的分工协作。

  (二)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有序发展

  1.推动非公立医院规范化、差异化发展。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在医疗资源薄弱区域以及短缺专科领域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引导建成一批有一定规模、有一定社会影响、有一定品牌特色的非公立医院。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医学检验、病理诊断、医学影像、安宁疗护等独立设置医疗机构。发挥市级公立医院带动作用,鼓励社会办医参与市医联体建设,提高非公医疗与公立医疗的互动性。加强社会办医与公立医院开展医疗业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合作,组建专科联盟,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支持和鼓励社会办医参加医院等级评审,将社会办医纳入医疗服务和医疗质量管理控制及评价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社会办医提出医保定点申请,扩大社会办医纳入医保定点的覆盖面。推动市乡各级卫生健康相关部门做好对社会办医的行业监管工作与服务,促进社会办医健康规范发展。

  2.促进诊所发展。诊所设置不受规划布局限制,实行备案制管理,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鼓励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经注册后在医疗卫生机构中从事同一专业临床工作满5年的医师按规定全职或兼职开办诊所。鼓励符合条件的全科医师或加注全科医师执业范围的专科医师全职或兼职开办全科诊所。鼓励将诊所纳入医疗联合体建设。鼓励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导诊所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三)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

  1.完善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快社区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医疗、康复等工作的基本设备以及通讯、信息、交通设备更新升级,提升社区专科专病服务能力。根据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居民需求、社区资源等增设适宜种类与数量的床位,强化预检分诊与发热患者的筛查管理,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基层“哨点”作用,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可及性。支持社区卫生服务站推广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和中医“治未病”服务,深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活动,建立完善的居民健康电子档案,推进医养结合深化发展。

  2.健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医共体”建设为契机,切实加强县乡医疗机构的双向转诊。加强“县乡一体化” “乡村一体化”管理,提高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的规范管理和服务水平。健全全科医疗(含内科、外科、儿科)、急诊室、妇科、中医科、康复医疗、发热呼吸道疾病门诊(预检接诊点)、护理、放射、化验等科室以及诊疗环节的质量管理制度,实现诊疗工作的规范化。加快卫生院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加强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执业医师至少有8名,预防保健人员按照乡镇服务人口3名/万人配备,村卫生室人员按照每千服务人口不低于1名的比例配备。健全村卫生室诊室、治疗室、公共卫生室和药房等基础设施,鼓励有条件的设立康复室。

  (四)推动医疗服务模式创新

  1.强化平急转换。完善综合医院传染病防治设施建设标准,强化医院呼吸、创伤、感染、急诊、重症、检验、麻醉等专科建设,提高设施、设备、人员平急转化能力。建立应急培训、演练、征用机制,完善应急状态下医疗卫生机构动员响应、区域联动和人员调集机制。健全应急腾空机制,制定整体腾空方案,完善方舱医院改造预案。建立应急状态下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保障机制,保证危急重症患者、定期治疗患者以及孕产妇、儿童等重点人群基本医疗服务供给。加强医疗机构相关救治设备和应急物资配置。

  2.加强防治结合。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衔接,以高血压、Ⅱ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为突破口,为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培养1-2名具备医、防、管等能力的复合型骨干人员。探索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和智能化健康信息采集等设备,提升慢性病医防融合能力。鼓励妇幼保健机构整合预防保健和临床医疗服务,提升防治结合水平。建立完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绩效考核机制。

  3.密切纵向联动。完善分级诊疗技术标准和工作机制,规范有序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构建网格化、一体化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加强转诊质量管理。建立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平台、以全科医生为核心、全科专科有效联动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到2025年,以家庭为单位,实现常住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

  4.强化学科协作。针对肿瘤、疑难复杂疾病、多系统多器官疾病等,推动多学科联合诊疗。鼓励将麻醉、检验、影像、病理、药学等专业技术人员纳入多学科诊疗团队,探索心脏中心、神经中心、肿瘤中心等综合学科发展模式。继续推进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等急诊急救领域新型服务模式建设,为患者提供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和一体化综合救治服务。鼓励医疗机构设置服务协调员,在患者诊疗过程中予以指导协助和跟踪管理,推行“一站式”服务。

 

专栏2  优质均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一)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工程

加快推进德惠市人民医院提标扩能、德惠市传染病医院异地建设等项目,完善公立医院基础设施及设备条件。

(二)基层医疗卫生筑网底工程

全面推进社区医院建设。


  五、打造特色鲜明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坚持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加快发展中医药事业,健全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夯实基层中医药服务基础,加大中医药科研平台投入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多学科前沿技术与中医药的深度交叉融合,提升中医临床诊疗、养生保健与康复服务水平,广泛传播中医药技术、文化和理念。

  (一)加快优质中医资源扩容

  实施培养中医人才计划。培养中西医结合的专业人才,鼓励医疗机构与长春中医药大学等高等学校联合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

  (二)强化中医药综合服务功能

  1.推进中医多专业联合诊疗和中医综合治疗。发挥中医药临床诊疗优势,推动中医药专科建设。强化中医治未病和康复能力建设,中医医院设置治未病科和康复科,推动治未病与临床有机融合。探索建立中医药特色康复医学体系及康复服务质量控制体系,针对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和伤残等,制定推广一批中医康复方案。

  2.提高中医药特色康复服务能力和水平。开展中医康复技术人才培训,推动中医康复技术进社区、进家庭、进机构。

  (三)筑牢基层中医药服务阵地

  推广中医药综合服务模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建立中医馆等综合服务区,提高服务能力。持续推进中医医疗联合体、医共体和中医专科联盟建设,加强各级中医医院对基层中医药服务的指导,健全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机制。

  (四)探索中西医结合诊疗机制

  1.创新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推动综合医院、传染病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建立中西医会诊制度,开展中西医联合诊疗,逐步建立中西医多学科诊疗体系。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水平,开展中西医结合学(专)科建设,加强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传染病、慢性病等中西医联合攻关,组建中西医临床协作组,遴选形成优势病种目录,为患者提供中西医一体化综合诊疗服务。完善西医学习制度,对医院临床医师开展中医药专业知识培训。

  2.打造中西医结合团队。强化临床科室中医医师配置,建立以中西医双方骨干成员为主的常态化中西医协作诊疗团队,以学术联合、交叉进修学习培养等形式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建立医联体内部中西医协作机制,组织开展会诊、联合门诊、联合查房、联合病历讨论等,形成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提高重大疑难疾病、急危重症的临床疗效。打造一批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科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专栏3  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工程

(一)中医资源扩容工程

重点推进德惠市中医院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提升项目建设。

(二)中西医协同发展工程

推动建设中西医协同发展科室。


  六、构筑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

  围绕生命全周期和健康全过程服务,完善妇幼健康、老年健康、职业健康、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托育服务体系,补齐康复医疗、健康教育、老年长期照护等领域短板,建设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网络,提升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能力。

  (一)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1.加强老年健康教育。利用老年健康宣传周、敬老月、重阳节、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等契机,组织开展老年健康知识和服务政策的宣传教育。

  2.加强老年人健康管理和预防保健。建立健全老年健康危险因素干预、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失能预防三级预防体系。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老年人健康管理项目,到2025年,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城乡社区规范健康管理服务率达到65%以上。加强老年人群重大传染病、重点慢性病的早期筛查、干预及分类指导。

  3.提高老年期疾病防治能力。依托现有机构,加强老年医学科建设,设置老年医学科综合性医院。到2025年,全市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达到60%以上。增加老年护理服务供给,优先支持老年医疗、康复、护理等床位资源配置,加强护理院、康复医院机构等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诊治能力,促进老年健康服务向社区和家庭延伸。加快构建贯通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4.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建立健全老年医疗服务网络,逐步建立以机构为支撑、社区为平台、居家为基础的接续性服务体系,到2022年,至少建成1所医养结合机构。合理布局接续性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健全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服务机构合作机制,开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养老机构等服务主体开办康复医院,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康复护理、老年病服务。

  (二)强化妇幼健康服务体系

  1.加强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加快推进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优化产科诊疗环境和设施条件,推动德惠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加快专科业务建设,提升医护人员业务技能。加强区域内妇幼保健机构协作,通过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与市妇产医院、儿童医院等建立专科联盟、对口支援等方式,促进优质妇幼健康服务资源和工作重心“双下沉”,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效能。

  2.巩固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服务体系。加强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与管理,全面提升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能力,推动全市孕产妇死亡率持续稳中有降。增加妇产、新生儿科优质医疗资源供给,完善救治网络,增加急救和转运设施设备配置,强化急救、转运、用血等重点环节保障,提升救治能力。推动孕产妇健康服务管理联动机制,加强协同配合,进一步做好危重孕产妇早期识别、全程管理、有效干预和成功救治,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加强新生儿危重症救治、新生儿访视工作,对早产儿进行专案管理,推广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等适宜技术,提高新生儿保健工作水平。

  3.完善出生缺陷防治网络。健全覆盖市、乡、村三级的出生缺陷综合防治体系,构建涵盖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儿和儿童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网络,推动德惠市开展婚前保健、孕前保健、产前筛查、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新生儿听力障碍筛查和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

  4.强化儿童健康服务网络。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统筹利用,到2025年,每千名儿童拥有儿科执业(助理)医生数达到0.38人、床位数增加到0.65张。以德惠市妇幼保健机构为龙头,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儿童医疗服务能力,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配备全科医生提供规范的儿童基本医疗服务,配备医师从事儿童保健服务。到2030年,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至少配备1名提供规范儿童基本医疗服务的全科医生,至少配备2名专业从事儿童保健的医生。

  (三)发展托育服务体系

  构建多样化育托服务供给模式。支持社会力量发展社区托育服务设施和综合托育机构。鼓励各类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等多样化的普惠托育服务。积极推进托育机构服务建设,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婴幼儿照护服务试点,优先支持普惠性托幼服务机构,增加普惠制托育服务扶持力度。规范公共场所和用人单位母婴设施建设和管理。支持幼儿园开设托班,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到2025年,每千人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3.5个。

  (四)完善职业健康技术支撑体系

  到2025年,职业健康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治理能力不断增强。职业病危害源头治理力度继续加大,工作场所劳动条件不断改善,用人单位主体责任有效落实,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职业健康监管体系基本完善,执法能力显著增强,技术支撑能力和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职业病救治水平和社会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全社会职业健康意识显著增强,联防联控的工作机制基本形成。

  (五)健全健康教育体系

  强化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教育职能。依托德惠市疾病预防中心,加强健康教育力量建设。推动全市各级各类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立健康教育科(室),开展医学教育、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医学科学研究和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指导等工作,每个机构至少配备2名从事健康教育的专兼职人员。其中,医疗机构负责向患者及其家属传播健康知识,针对患者开展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服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负责对社会公众和各类疾病防控重点人群进行健康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向辖区居民普及健康知识。

  (六)强化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1.健全精神疾病防治体系。以安宁精神专科医院和德惠市人民医院心理科为主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精神疾病康复机构等为依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为补充,建设完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设精神卫生服务门诊,鼓励符合条件的精神科医师,全职或者兼职开办精神专科诊所,举办精神科医师联合诊所,增加基层优质医疗资源。探索将精神专科医院医共体网格统一管理,形成精神专科医院、综合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不同级别类别医疗机构间分工协作机制,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连续型服务。

  2.完善基层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网络。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设立精神(心理)科门诊,配备至少1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人员。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机构承担康复训练期和非急性期的精神疾病患者生活和康复训练、生活照料等任务。到2025年,力争设有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机构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开展康复工作。

  3.建立覆盖城乡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建立健全各部门各行业心理健康服务网络,机关、学校和企事业单位通过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市、乡、村三级综治中心或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规范设置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培育专业化、规范化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承担公众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等任务。充分发挥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作用,对医疗机构临床科室医务人员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探索建立心理和身体疾病多学科联络会诊制度。依托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有条件的精神专科医院和综合性医院精神专科组建心理救援专业队伍,提升精神专科领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心理康复与心理疏导能力。

  (七)发展康复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完善康复医疗功能定位。二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重点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或者需要长期康复的患者提供康复医疗服务。以基层医疗机构为依托,鼓励开展社区和居家康复医疗服务。

  2.增加康复医疗资源供给。统筹全市医疗机构,重点支持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到2025年,至少有1所公立医院设置康复医学科。鼓励有条件的基层医疗机构根据需要设置和增加提供康复医疗服务的床位。妇幼保健机构应具备为妇女儿童提供康复医疗服务的能力。加强康复医疗专业能力建设,力争到2025年,每10万人口康复医师达到6人、康复治疗师达到10人。

  (八)完善采供血服务体系

  提升采供血服务能力。加强德惠市人民医院血站设施改善、现代化设备配备和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血液管理,实现血液管理与服务的精细化、标准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精准开展血液供应保障和应急调配。

 

专栏4  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补短板工程

(一)妇女儿童健康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提高妇幼保健机构设备配置标准,提升妇女儿童保健能力。

(二)普惠托育服务扩容工程

重点推进社会力量发展综合托育服务机构。

(三)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加强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建设。

(四)血站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强化德惠市人民医院血站基础设施建设。 


  七、强化体制机制保障和要素支撑

  深入实施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加强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强化科技创新,不断提升卫生健康数字化发展水平,健全卫生健康监督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一)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

  1.健全管理考核机制。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全面领导,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以提高积极性为重点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改革。选优配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领导班子,实施岗位分级分类管理,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妇幼保健机构、专科疾病防治机构等可按规定获得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收入。

  2.加快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推动在公立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落实“两个允许”(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要求,完善薪酬分配制度。

  3.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持续推进医保支付方式分类改革,实施更有效率的医保支付。严格落实全国统一的国家基本医保药品目录和全省统一的基本医保诊疗项目及医疗服务设施项目、医用耗材目录,进一步完善市级基本医保诊疗项目及医疗服务设施项目、医用耗材目录,逐步实现与全国医保用药范围基本统一。推行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持续完善医保基金总额预算机制,推进总额控制下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试点。探索符合中医药服务特点的支付方式,鼓励实行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探索医疗服务与药品分开支付,逐步建立与全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医保支付能力相适应的医保支付方式。到2025 年,德惠市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方式改革覆盖所有符合条件的开展住院服务的医疗机构。

  4.增强医保保障功能。加强门诊共济保障,逐步将门诊医疗费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范围。完善城乡居民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保障机制。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完善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费用保障机制,探索建立重大疫情特殊群体、特定疾病医药费豁免制度。落实异地就医结算制度。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5.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推进药品、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常态化运行机制,完善激励配套政策,落实集中采购医保资金结余留用政策。执行新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以保障药品医用耗材供应为中心,提高基本药物配备使用比例。鼓励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等建立药品联动管理机制,促进上下级医疗机构用药衔接。对结核病、丙肝等需要长期服药治疗的重大传染病和严重精神障碍等慢性病,探索进一步降低患者药费负担的有效方式。加强短缺药品监测预警,落实短缺药品分级储备制度,破解药品短缺难题。聚焦儿童、罕见病人、老年病患者等特殊人群用药需求,完善罕见病药品供应保障机制,开辟集中采购绿色通道,进一步扩大用药供给渠道。推广实施慢病长处方用药政策,满足慢病患者基本用药需求。加强传染病药品监测预警。推进药品使用监测和药品临床综合评价体系建设。完善药品质量管理制度及追溯制度。推动医疗机构处方信息与药品零售消费信息互联互通。

  (二)强化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

  1.加快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培育壮大公共卫生医师队伍,加强医教协同,建立完善的医师人才培养供需平衡机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骨干人才培养,到2025年,为德惠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培养1名具有较高水平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能力的骨干人才。建立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医疗机构临床医生交叉培训制度,鼓励人员双向流动。以学科带头人培养和学科团队建设为重点,加强全科、儿科、产科、精神科、中医药健康、病理、护理、助产、康复、心理健康等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培训。

  2.完善乡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和助理全科医生培训。组织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计划”,定向培养一批源于本乡本土的大学生乡村医生,推动乡村医生队伍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化。力争到2025年,乡村医生中执业(助理)医师比例达到45%左右。实施定向培养中医人才计划,培养中西医结合的专业人才。依托医联(共)体,通过上级医院专家下基层、基层人才进入上级医院进修的双向交流机制,提高基层人才队伍专业素质与服务能力。

  3.强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落实国家四部委《关于贯彻落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两个同等对待”政策的通知》(国卫办科教发〔2021〕18号)要求,指导各级医疗机构完善相关制度,为经住培合格的临床医师营造良好就业环境。

  4.加大其他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培养培训力度。加强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增加全科、实验室检测、感染(含传染)、急诊、病理、重症、出生缺陷防治、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康复、护理、采供血、托育等专业技术人才有效供给。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岐黄工程)。大力建设药师队伍,加强药师配备使用。

  (三)加强科技创新支撑

  推进医疗卫生服务数字化转型。严格落实国家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功能指引和相关标准,规范有序推进行业信息化建设。推进智慧医院建设,为患者提供预约诊疗、就诊提醒、移动支付、床旁结算、结果查询、信息推送等服务,改善就医体验。探索建立快捷、高效、智能的诊疗服务形式和全程、实时、互动的健康管理模式,实现设备智能化、系统自动化、远程医疗平台、精准预约挂号、网上在线缴费、药品配送到家等“互联网+医疗健康”功能应用。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开展远程专家门诊、远程紧急会诊等远程医疗服务。推行“互联网+分级诊疗”,建设县域预约转诊系统,对接省预约转诊平台,提供预约诊疗、双向转诊、远程医疗等服务。创新“互联网+健康服务”,开展慢性病、妇幼健康和家庭医生签约等在线服务管理,提供健康咨询、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和服务提醒等。完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开展全面健康管理。

  (四)完善监督管理体系

  1.提高卫生健康监督执法能力。结合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不断规范公共场所和医疗服务市场,维护市民健康权益。优化医疗卫生机构、从业人员以及医疗技术、药品、医疗器械等准入和行政许可流程,强化对医疗机构采购和使用药品、耗材、医疗器械等医疗相关产品的安全监管,开展大型医用设备使用监督和评估。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运行监管,依法规范医疗服务项目设立和价格,加强医疗机构医疗广告管理和信息公示管理。加强医疗卫生服务行业秩序监管,深入推进打击医疗欺诈骗保等行为的专项治理工作,持续查处“黑诊所”“医托”等非法行医行为,保障患者权益和利益。加强对医疗卫生从业人员的医师资格证、医师执业证的监管,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和违反医德医风的执业行为。加强执法车辆、现场快速检测设备和防护装备、执法取证工具等配备。加强卫生健康监督执法信息化建设,到2025年,力争实现行政审批、行政处罚信息互联互通和实时共享,承担监督执法的机构运用移动执法终端开展现场执法工作,承担卫生监督协管工作的乡镇(街道)全部装备卫生健康监督协管信息系统。

  2.创新卫生健康监督执法工作机制。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全面加大对公共卫生、职业卫生、传染病防治和医疗卫生等领域监督执法力度,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专栏5  支撑保障能力建设工程

(一)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和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实施县乡两级特设岗位计划。

(二)卫生健康科技创新建设工程

建立健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

(三)卫生健康监督能力提升工程

完善卫生健康监督设备配置,推进打击公共卫生、传染病防治、医疗卫生等违法违规行为的专项行动。


  八、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对卫生健康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全面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党的建设。强化政府责任,把制定实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健康德惠建设考核要求。强化部门联动,健全全市医疗卫生健康服务规划实施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形成统一领导、各司其职、通力协作的工作格局,有序推进各项重点任务完成。

  (二)落实部门责任

  建立层层负责、层层落实的良好工作机制,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卫生健康部门负责牵头编制规划并根据需要按程序适时进行调整。机构编制部门依据有关规定和标准合理制定并落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标准。发展改革部门将本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财政部门按照政府卫生投入政策落实相关经费。自然资源部门在空间规划中统筹考虑医疗卫生机构发展需要,合理安排用地供给。医疗保障部门加快医疗服务价格和支付制度改革。其他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做好相关工作。

  (三)强化监督考核

  建立全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监测评价机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进度和效果评价。对重大政策措施和卫生健康重点工作任务加强督导检查,强化责任追究,按照目标任务清单进行日常考核和年度考核,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开展监测评价,切实提升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服务的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