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局办,各直属单位:
现将《德惠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2013-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德惠市人民政府
2013年7月15日
德惠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
(2013-2020年)
为了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制定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按照吉林省教育厅的工作部署,结合我市实际,科学规划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进一步推进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特制定此规划。
一、自然状况及存在问题
1.德惠市县域经济发展总体情况
德惠市位于吉林省中北部,松辽平原腹地,地势平坦,幅员面积3,435平方公里;下辖16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京哈铁路,102国道,同江高速公路,哈大高速铁路均在域内穿过;现有民族20个,其中有少数民族19个,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民族为回族和朝鲜族。
2012年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了350亿元,同比增加了40.3亿元,增长13%,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了17.5亿元,同比增加4.1亿元,增长30.6%。
总人口约100万人,少数民族人口为7,130人,占全市总人口的0.71%。农业人口为81.29万人,占81.29%,非农业人口18.71万人,占18.71%。城区人口为19万人,乡镇人口为21.7万人,农村人口为59.3万人。
2.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现状
到2012年底,我市有完全中学2所,初中38所,小学230所,教学点2个,其中城区所在地有完全中学1所,初中7所,小学10所;农村乡镇政府所在地有完全中学1所,初中22所,小学23所;分布在农村村屯的学校有初中9所,小学197所。
服务范围包括德惠市农村16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305个村,1,842个自然屯。
现有中小学校舍建筑面积60.8万平方米,其中初中29万平方米,小学31.8万平方米。校园占地面积511.7万平方米,其中初中143.1万平方米,小学368.6万平方米。
现有中小学在校学生85,091人,其中初中26,495人,小学58,596人;初中三个年级共有609个教学班,小学六个年级共有1,888个教学班;初中班额为44人/班,小学为31人/班。
现有中小学专任教师6,754人,其中初中有专任教师2,384人,生师比为11.11:1,小学有专任教师4,370人,生师比为13.4:1。
到2012年底,按省定标准全市共配备小学科学实验室141套,所有中学都配备了标准化的理化生实验室。市内中学、城区小学及乡镇中心校以上学校音、体、美卫器材配备率达到70%以上,各乡镇村小音体美功能室及卫生室配备率能够达到50%,音、体、美卫器材配备率达到30%。
中学拥有计算机室的学校数为36所,校园网的学校数为23所,计算机总数量为3,395台。生机比为12:1。
小学拥有计算机室的学校数为88所,校园网的学校数为17所,计算机总数量为1,927台。生机比为24:1
全市中学图书总册数105万,生均26册。小学图书总册数85万册,生均册数19册。
3.学龄人口发展情况
根据德惠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到2015年,我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6-14周岁)学龄人口将达到 72,835人,其中户籍人口为72,605人,外来人口为每年 570人,外迁人口为每年800人,乡镇学龄人口将达到10,394人,农村学龄人口将达到62,441人;到2020年,我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6-14周岁)学龄人口将达到 61,545人,其中户籍人口为61,155人,外来人口为每年650人,外迁人口为每年1,040人,乡镇学龄人口将达到11,078人,农村学龄人口将达到50,467人;
4.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完成情况。
自2001年到2012年底,我市共完成了90所学校的布局调整任务,其中包括中学11所,小学79所,撤并了7所中学,79所小学,4个教学点,4所农村完全中学高中部得到整合,转变成独立初中,有近5,000名学生转入新的学校上学,调配安置教师300余人。
通过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已全面消除了中小学危房,自2009年以来共新建校舍21万平方米,投入资金3亿元。
通过调整,使我市的中小学校教育结构布局得到了初步优化,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一大批危房被拆除重建,抗震等级提高到7级,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师资力量得到了合理调配,有效地调动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教学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学生和家长也都感到非常满意,为我市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当前存在的问题
(1)由于一些农村中小学校被撤并,部分学生上学路途变远、交通安全隐患增加,交通费用的增加也使学生家庭经济负担加重,一些乡镇由于寄宿制学校不足,学生在校外租房,条件简陋,所以食宿安全无法得到保证。
(2)学校撤并后,由于学生向城区、乡镇流动,也造成了一些城镇学校班额过大,城乡间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象。
(3)现存的一些学校(特别是农村村小)由于生源逐年减少,规模越来越小,教育资源利用率降低,按生均拨付的教育经费也逐渐减少,导致学校生存发展比较困难。
(4)还有部分学校,尤其是村小学,师资队伍严重老化,年龄结构偏大,学历偏低,不适应新课改要求,教学积极性不高。还有部分学校师资不足,部分学科开设不全,学校只好临时聘用代课教师,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二、指导思想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指导,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制定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从我市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整合教育资源;充分考虑教育地理环境,既确保就近入学,又要保证相对集中和就读安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科学规划和调整我市农村中小学校的布局,充分发挥教育资源效益,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缩小城乡差距,建立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努力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三、规划原则
1. 坚持适当撤并,科学布局,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的原则,确保学生就近入学,满足群众要求。农村小学原则上不寄宿,就近走读上学;初中学生根据实际可以走读或寄宿。
2. 根据本地区的居住人口合理设置小学和初中。每个乡镇都应设置初中,人口相对集中的村屯要设置村小学或教学点,人口稀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方应保留或设置教学点。
3.要合理确定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服务半径,要尽量缩短学生上下学路途和走读时间。
4.按照《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标准》,规划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规模。
四、规划目标和任务
1.总体目标
通过布局调整要达到每个乡镇都至少设置一所初中,人口相对集中的村屯要设置村小学,人口稀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方保留原村小学或设置教学点。撤并的学校要建设成教学点或开展学前教育,办成幼儿园。
规划后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要达到标准化建设水平,到2015年力争达到,农村村级小学最多设12个班,班额不超过40人;村级小学教学点最多设4个班,班额不超过30人;农村乡镇中心小学最多设24个班,班额不超过45人,到2020年不超40人;农村乡镇中学最多设24个班,班额不超过50人,到2020年不超45人。
服务半径:小学不超过2公里,初中不超过3公里。要尽量缩短学生上下学路途时间,小学生步行上下学单程时间不超过30分钟,中学生步行上下学单程时间不超过40分钟。有条件的学校使用校车,接送学生上下学的时间,单程不超过40分钟。
农村初中寄宿制学校要达到初中总数的70%以上。
力争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达到校舍建设达标,配套设施完善,教学设备配置齐全,食宿条件明显改善,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质量有明显提升。
2.中期目标任务
2013年到2015年要完成36所学校(含12个教学点)的布局调整任务。其中撤并学校24所,撤并教学点1个;将已撤并的村小建成教学点11个。
3.远期目标任务:
2016年到2020年要完成3所学校布局调整任务,将撤并3所农村中学教学点,合并到乡镇中学。
五、实施步骤
1.2013年
要完成6个乡镇的11所学校和1个教学点的布局调整任务。其中撤并学校11所,撤并教学点1所,撤并的学校建成教学点6所,撤并的学校建成村级幼儿园2所。具体如下:
(1)撤消边岗乡娄家村小学,并入边岗乡中心校。
(2)撤消边岗乡太兴村小学教学点,并入太兴村小学。
(3)撤消万宝镇大王家村小学,将之建成教学点
(4)撤消万宝镇曾家村小学,将之建成教学点。
(5)撤消万宝镇山西头村小学,将之建成教学点。
(6)撤消菜园子镇潮沟沿村小学,将之建成幼儿园。
(7)撤消朝阳乡半拉山村小学,并入朝阳乡中心小学。
(8)撤消朝阳乡长泡村小学,并入朝阳乡中心小学。
(9)撤消大房身镇高台子村小学,将之建成幼儿园。
(10)撤消米沙子镇五家子村小学,将之建成教学点。
(11)撤消米沙子镇南王家村小学,将之建成教学点。
(12)撤消米沙子镇姜家村小学,将之建成教学点。
2.2014年
要完成个4个乡镇的6所学校布局调整任务。其中撤并学校6所,撤并的学校建成教学点2所。具体如下:
(1)撤消大青咀镇兴盛中学,并入德惠市第七中学。
(2)撤消万宝镇獾子台中学,并入德惠市第十二中学。
(3)撤消德惠铁路职工子弟学校,并入德惠市第四小学。
(4)撤消德惠市龙凤第三小学校,并入德惠市第二实验小学。
(5)撤消郭家镇康家村小学,将之建成教学点。
(6)撤消万宝镇善人村小学,将之建成教学点。
3.2015年
要完成个6乡镇的7所学校布局调整任务。其中撤并学校7所(包括2所中学,5所小学),撤并学校建成教学点3所。具体如下:
(1)撤消大青咀镇茨梅林中学,并入德惠市第七中学。
(2)撤消万宝镇广太中学,并入德惠市第十二中学。
(3)撤消郭家镇榆树村小学,并入郭家镇中心小学。
(4)撤消朱城子镇驿马村小学,将之建成教学点。
(5)撤消万宝镇广太村小学,将之建成教学点。
(6)撤消万宝镇代家村小学,将之建成教学点。
(7)撤消夏家店镇三青咀村小学,并入夏家店镇中心小学。
4.2016年到2020年
要完成个2乡镇的3所学校布局调整任务。具体如下:
(1)撤消天台镇卧龙中学,并入德惠市第十中学。
(2)撤消天台镇光明中学,并入德惠市第十中学。
(3)撤消朝阳乡南岗中学,并入德惠市第十六中学。
六、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农村中小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是一项系统化工程,为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我市成立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由市长为组长,教育、财政、国土资源、人社、编制、公安、交通、各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负责整个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教育部门要负责制定全市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和保留校及新建教学点的建设规划,同时还要指导各乡镇政府完善本乡镇的布局调整规划。
财政部门要加大对新建校及教学点的投入力度,积极筹措校舍改造和装备资金,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
国土资源部门要确保新建校及教学点、幼儿园的建设用地,合理分配土地资源,保障教育优先发展。
人社和编制部门要对布局调整规划后的新建校、教学点和幼儿园的师资合理调配,要配齐所需的各科教师,确保师资力量均衡。
公安和交通部门要保证乡村道路安全畅通,校车规范运营,切实解决学生上下学的交通安全问题,不留安全隐患。
乡镇政府在布局调整实施中要起到主导作用,首先要在全市整体规划的框架下制定出本乡镇具体的布局调整规划;其次在实施中要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要组织群众及学生家长参加撤校听证会,妥善安置撤校后学生到临近学校入学,帮助解决群众子女就学中存在的实际困难,确保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顺利实施。
各部门要增强全局意识,积极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协作,形成合力。要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实施,确保质量,建设一批结构布局合理,校园建设规范,教学设施齐全的新型学校,努力形成多层次、多样化、开放型教育发展格局,促进我市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严格程序,规范操作。
学校撤并要严格履行方案制定、论证、公示、报批等程序,撤并方案要统筹考虑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寄宿生学习生活设施等条件保障。论证时要深入调研并举办听证会,要保证参加听证会的代表人数比例,学生家长所占比例要超过半数以上,要广泛听取学生家长、学校师生、村民自治组织和乡镇人民政府的意见,确保学生家长的意见在学校撤并中得到充分体现。通过论证的撤并方案要在当地进行为期15天的公示,保障群众充分参与并监督决策过程。撤并方案要逐级上报,先由乡镇报到市政府,再由市政府报省级人民政府审批。在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备案之前,暂停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
要依法规范撤并后原有校园校舍再利用工作,优先保障满足当地教育事业需要。学校撤并应先建后撤,保证平稳过渡,坚决制止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如多数学生家长反对或听证会多数代表反对,学校撤并后学生上学交通安全得不到保障,并入学校住宿和就餐条件不能满足需要,以及撤并后将造成学校超大规模或“大班额”问题突出的,均不得强行撤并现有学校或教学点。已经撤并的学校或教学点,确有恢复必要的,经市政府研究后,再进行规划、按程序予以恢复。
3.强化交通,确保安全。
要认真落实《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切实保障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要通过增设农村客运班线、增加班车班次、缩短发车间隔、设置学生专车等方式,满足学生的乘车需求。公共交通不能满足学生上学需要的,要组织提供校车服务。严厉查处接送学生车辆超速、超员和疲劳驾驶等违法行为,坚决制止采用低速货车、三轮汽车、拖拉机以及拼装车、报废车等车辆接送学生。
4.筹措资金,加大投入。
按上级文件精神,学校布局调整工作作为重大教育项目,各项资金统筹安排,确保落实教育布局调整工作经费和建设资金,在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投入的同时,要利用好城市教育费附加资金和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同时还要鼓励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捐资助教。
要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对现有学校办学条件进行“添平补齐”,特别是充实内部教学仪器设备,改善教学设施,缩小校际间差距,增强办学能力,提高办学水平。还要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妥善解决寄宿学生的吃住和安全问题,帮助特困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困难,严防因为布局调整和集中办学而影响学生入学和造成辍学。
同时对村小学和教学点在校生不足100人的,应按100人核拨公用经费。
5.优化师资,合理调配。
严格按照编制标准配备老师,创新老师补充机制,重点配足、配齐紧缺学科教师,确保满足教学需要,实行区域内教师资源统筹管理与合理配置,逐步实现区域内、学校内教师队伍的学科结构、学历结构、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大体均衡。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教师和校长培训,大力提高教师、校长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统筹区域内教师和校长管理,促进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师、校长的流动和合理配置。完善符合村小学和教学点实际的职称评定标准,职称晋升和绩效工资分配向村小学和教学点专任教师倾斜,采取在绩效工资中设立岗位津贴等有效政策措施鼓励支持优秀教师到村小学和教学点工作。加快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为村小学和教学点配置数字化优质课程教学资源。中心学校要发挥管理和指导作用,统筹安排课程,组织巡回教学,开展连片教研,推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村小学和教学点教学质量。
6.合理分流,促进均衡。
要逐步解决学校撤并带来的大班额问题。通过新建、扩建、改建学校和合理分流学生等措施,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使学校班额符合国家标准。重点解决城区中小学校和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学和中心校的大班额问题,班额超标学校不得再接收其他学校并入的学生。对教育资源较好学校的大班额问题,要通过实施学区管理、建立学校联盟等措施,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合理分流大班额的学生。
7.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进一步广泛宣传学校布局调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争取群众的关心和支持,为农村中小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抄送: 市委办、人大办、政协办,市法院、检察院,各人民团体。
德惠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3年7月15日印发
主办单位:德惠市人民政府 电话:0431-87000693(仅受理网站维护相关内容) 地址:松柏路777号 邮编:130300
网站标识码:2201830007
吉ICP备05006664号
吉公网安备 22018302000024号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